這次添購新螢幕的的過程,其實很......冗長。 先來說說目前我家電腦s 的配置:(加 s 表示有多台電腦) 電腦A:P3-800 ,平常主要在用的電腦。 電腦B:P3賽揚-超910,本來是當 server,放大型檔案用,也是在這台電腦。 電腦C:P4賽揚-1.4G,借來的裸機,主要就是拿來執行比較費時的軟體。 螢幕a:ViewSonic E70(CRT) 螢幕b:雜牌 19 吋(CRT) 原本是「電腦A搭配螢幕a」「電腦B、C,透過 KVM ,共用螢幕b」, 大概四個月前,伴隨自己七年的 ViewSonic E70,開始出現中風的現象, 於是改成所有電腦都透過 KVM 共用螢幕b。 不過這樣的好景並不長, 一個月前,螢幕b就這樣發出一陣高頻音之後,變成一片黑, 不管怎麼拍敲搖晃,就是沒有反應。 正常狀況下的畫面。 中風後,有種膨脹起來的感覺,現在脹得更嚴重。(顏色偏藍只是沒拍好) 無奈之下,接回螢幕a,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,過著快速鍵大考驗的操作模式。 明明是 1152x864 的解析度,卻只看得到中間 960x720, 看不到的部份,就是要按快速鍵。 花了一個星期開始尋找中意新螢幕, 最後在「Yahoo!購物」看上這款「Hanns.G HW223D」(還有送 DVI 線), 而且信用卡還可以免息分12期,抱著愉悅的心情就這樣訂下去了($6690)。 兩天後,來了... 掯,是 E-mail 通知,HW223D 沒有貨了,問要不要改 HG216D($6990)? 打電話給客服,問了一下,中間的價差 $300 ,要怎麼處理? 客服很爽快的說不用補差價。 我想 216D 應該也 OK 啦,就同意了, 兩天後,又來了...這次真的是螢幕來了, 箱子上說:要這樣打開包裝。 配件: 白色那包,到後來我才發現是多出來的「HDMI to HDMI 線」。 3.5mm 音源線 跟電源線 放一袋、D-Sub 線、Vista 驅動程式。 螢幕本體、圓型底座、配件,大家一起拍張照。 背後,HDMI、D-Sub、音源孔。 正面來一張。 正面左下角,標著 HG216D,還有那 HDMI。 正面右下角,功能鈕(<、>、M、I、電源)、電源指示燈 接上電腦,測亮點。 啟用後,右下方指示燈是亮藍色。 在中間上方發現亮點。 就在這時候,突然想起,HW223D 側邊有內建 4 port USB, 找遍...